
「房價沒漲也沒跌,這樣不是很好嗎?」一位網友的天真提問,意外戳破台灣房市最溫柔的假象。在專家眼中,所謂的「房價持平」,根本是一場集體幻覺。當你慶幸資產沒有縮水時,名為「利息」、「稅費」與「通膨」的三個隱形小偷,正聯手從你的口袋裡,悄悄搬走巨額財富。

真相一:持有成本,是那扇關不上的水龍頭
讓我們攤開數字算給你看。一間總價2,000萬的台北市中古屋,每年基礎持有成本有多驚人?房屋稅加地價稅約2萬元,社區管理費每月3,000元(一年3.6萬),光這兩項固定支出就超過5萬元。這還不包含可能的維修費用。如果你是貸款購屋,頭期款付出600萬,貸款1,400萬,以目前利率抓個保守的2%計算,每年光是利息,就要默默繳掉28萬元。這意味著,就算房價一動不動,這間房子每年仍在吞噬你超過33萬的現金流。所謂的「保值」,根本是建立在不斷的現金消耗之上。
真相二:機會成本,是你沒看見的龐大犧牲
更殘酷的是「機會成本」。那筆600萬的頭期款,如果放在全球股市ETF追求年均4%的報酬並不為過,一年就是24萬的潛在收益。而每個月繳出去的房貸利息與管理費,如果拿去定期定額投資,又能創造另一筆複利。東漏西漏加總起來,「帳面持平」的房子,每年實際讓你損失的財富增長機會,可能輕易超過50萬元。這筆看不見的巨款,就是為了持有不動產所付出的沉重代價。
真相三:通膨怪獸,正啃食你資產的實質價值
別忘了最狡猾的「通膨小偷」。假設通膨率是2%,你今年2,000萬的資產,到明年實質購買力就只等同於1,960萬。房價名目上沒跌,但你的資產實質上已經縮水了40萬。這解釋了為什麼內行人總說:「微漲,實質就是跌;持平,實質就是大跌。」房價的漲幅必須先跑贏通膨,再覆蓋你的持有與機會成本,才算是真正的「保值」。
地區差異:精華區與重劃區的生死差別
這個現象在不同區域有生死之差。在台北大安區或台中七期,一間2,000萬的房子或許能月租3.5萬,年租金42萬,幾乎能打平持有成本與利息,這時「持平」的殺傷力就小很多。但在供給過剩的重劃區,同樣總價的房子可能租不到2萬元,現金流嚴重失血,「房價持平」對持有人就是一場凌遲。
M觀點:是時候打破「有房就會賺」的迷思了。
在這個低成長、高成本的時代,房地產早已從「無腦增值資產」,轉變為一項需要精算的「現金流管理工具」。
對於自住者而言,與其執著於帳面漲跌,更應關注的是「居住效用」是否值得你每年付出數十萬的代價。這筆錢,是不是你負擔得起的「幸福成本」?
對於投資者,思維必須徹底翻新。關鍵不再是「未來會漲多少」,而是 「現在能產生多少現金流」。你的租金報酬率,必須能穩健地覆蓋利息、稅費與通膨。與其追逐一個在「持平」中慢性失血的物件,不如尋找一個能帶來穩定正現金流的標的。
結論很殘酷:免費的午餐不存在,免費的資產持有更是神話。在未來的房市裡,唯有看懂現金流、算清總成本的人,才不會被「溫水煮青蛙」的持平幻覺,煮熟了你的財富夢想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